大国重工1975更新时间:2025-10-27 18:11:07
释放阅读上一章
大国重工1975

点众小说APP

体验流畅阅读

第16章

来到县城,已经快九点钟了!

阴山县地处祖国北疆,是一个人口不足三十万的小县。

县城常住人口更是只有两万人不到,全城只有一条主街,入眼皆是萧瑟和破败。

由于今天是工作日,大街上并没有多少人,周卫国就这样赶着马车来到了城东头的中药铺子。

没错,周卫国打算用中药调理身体,而且他打算自己抓药自己调理。

之所以不去县医院找大夫看,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了解,另一方面是西医对于他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
更何况县里医生的水平也就那样,也就能处理个小伤小病,稍微复杂一点就得抓瞎。

马车碾过青石板路,车轱辘发出“吱呀”的响声。

不一会儿,便来到了中药铺前。

中药铺的门脸儿还是记忆中的模样,雕花木门上挂着“悬壶济世”的匾额,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,甚至于匾额的一侧已经结上了蛛网。

栓好马后,周卫国大步走进了药铺。

药铺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患者,只有一个带着老花镜的老者在柜台后用戥子称黄芪,袖口沾着褐色药渍,像朵干透的菊花。

看到周卫国进来,老者当即抬头问道:“同志,看病还是抓药?”

“抓药!”

“啥毛病了,有药方没有?”

“有!”

周卫国说着从衣兜里摸出一张折叠好的纸张,上面是他昨夜默写好的药方。

久病成良医,前世他为了调理身体,工作之余还自学了中医。

在老师们的引荐下周卫国也认识不少杏林高手,在他们的指点下,也算是学有所成。

尤其是在调理身体方面,基本上可以算半个专家了。

老者接过周卫国递过来的药方,仔细看了起来:熟地黄5钱、山茱萸14钱、山药4钱、泽泻3钱、牡丹皮3钱、茯苓3钱、巴戟天3钱、肉苁蓉3钱...

“同志,你这方子不太对啊,药性有些重了!”老中医皱眉道。

“您老说的是肉苁蓉?”

“对,你这个方子应该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是补肾固本的良方,但如果加入肉苁蓉的话,会让药性成倍增加,普通人可承受不住啊!”老中医沉声说道。

听到这话,周卫国就知道这老中医有点水平,当即挽起衣袖,然后说道:“这药方是给我自己调理身体的,您老把个脉就明白了!”

老中医也没多说什么,直接在周卫国的手腕下放了一个脉枕,然后便给他把起了脉。

片刻之后,老中医便皱着眉头说道:“小同志,你这身体看起来很壮实,怎么会亏空的这么严重?”

“不小心误食了掺了兽用催情药的东西...”

后面的话周卫国没有说,他知道老中医应该能明白他的意思。

老中医张了张嘴巴,但没有继续追问下去,而是说道:“确实,你的身体底子不差,这种情况就得下猛药。”

“现在您老可以帮我抓药了吧?”周卫国道。

“一副药3毛钱,你准备抓几副?”

“先来10副吧!”

“行...”

...........

出了药铺,太阳已经爬到半空,气温也逐渐变的刺眼且炎热起来。

周卫国赶着马车,一路向着供销社而来。

原本来县城之前,他是打算先去机械厂把那个悬赏拿了,再来置办聘礼。

但现在知道岛国的那个狗东西已经来了,他反倒是不着急了。

趁着距离中午还有点时间,周卫国决定先去供销社把聘礼置办好,回头在机械厂拿了悬赏直接回村儿。

中药铺和供销社离的并不远,没一会儿,阴山县供销社的木招牌便遥遥在望。

来到供销社大门前,这里停了不少骡马车,也有牛车和驴车。

将大红马栓到石质拴马桩上后,周卫国走进了供销社。

走进供销社,一股混杂着各种商品气味的独特味道扑面而来,就像是混合了樟脑丸和雪花膏的气味。

里面的布局和记忆中一样,左边靠墙是食品区,玻璃柜台里摆满了花花绿绿的糖果纸包着的水果糖,一个个玻璃瓶里装着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花生、瓜子,还有用草纸包着的酥饼,那香味能飘出老远。

右边是日用品区,墙上挂满了暖水瓶、手电筒,货架上排列着肥皂、牙膏、毛巾等物品,柜台下面堆着成箱的火柴、蜡烛。

最里面是布料区,一匹匹色彩鲜艳的布料挂在墙上,有蓝的、红的、碎花的,摸起来滑溜溜的。

最醒目的是墙上的各种标语,上面是“为人民服务”,下面是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。

而在靠近收款台的地方,有一条用毛笔写在白纸上的标语最引人瞩目:“不准打骂顾客”。

字迹虽说有点歪歪扭扭,但却十分有力。

由于县城只有这么一个供销社,所以即便今天是星期三,店里的人依旧不少。

这年头供销社不仅仅担负着商品供应的职责,同时还是政府回收老百姓手里农产品的职责,比如说鸡蛋以及一些山货什么的。

所以,店里的顾客有买有卖,特别的热闹。

左右看了看,周卫国直接走到布料柜台前看了起来

“同志,要啥布?”

售货员倒是挺热情的,看到周卫国后主动询问道。

“红色喜布怎么卖?”

这年头结婚要么穿绿军装,要么穿红色衣服,周卫国打算给沈南意做一身红色的喜服。

既然决定要娶她进门了,自然不能凑合。

“有布票的话3毛5一尺,要是没有布票的话6毛一尺!”售货员回答道。

这年头啥都要票,虽然没票也能买,但价格却要贵上很多,几乎都要翻倍了。

“那种花布呢?”周卫国又指了指货柜最上方的一种粉底白花的花布问道。

虽说这种花布的图案土得掉渣,却是这年月最时兴的“跃进花”。

“3毛一尺,没票的话得5毛!”

周卫国暗自盘算了一下母亲给的那些钱票,然后说道:“红色喜布两丈,花布三丈。”

售货员眼睛一亮,当即量布、剪裁,动作麻利干练。

买完布匹之后,周卫国又来到生活用品区,然后按照路上想好的清单采购了起来:红暖瓶两个,洗脸盆两个,毛巾两块、香皂两块、鸡蛋糕两斤、麦乳精两罐以及一斤红糖...

之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两件,寓意成双成对。

至于为什么只买了一斤红糖,那是因为糖票太紧缺了。

城镇居民通常每月有糖票定量,每人每月糖票2两,逢年节可能会增加到半斤。

而像阴山县这种偏远地区,往往难以保证每月都有稳定的定量供应。

尤其是农村,可能一个季度每人配发一、二两糖票。

家里六七口人攒了大半年也就只攒了这一斤的糖票,周卫国也没办法。

要不是考虑到沈家姐妹俩需要红糖补身体的话,他连这一斤红糖都不想买。

这趟大采购下来,母亲给他的30块钱,外加大伯的15、三叔的10块还剩下9块5毛钱。

也就是说,他只花了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,就把结婚用的聘礼全都准备好了。

这要是放在几十年后,谁敢信?

置办完聘礼之后,也快十一点了。

算算时间,那个岛国专家也应该表演完了,自己也是时候过去装/逼打脸,人前显圣了。

想到这里,周卫国便赶着马车直奔县机械厂而来...

............

字號
缩小
18
放大
背景
目录
设置
客户端

第16章

作者名:沧月傲天
更新时间:2025-10-27 18:11:07

来到县城,已经快九点钟了!

阴山县地处祖国北疆,是一个人口不足三十万的小县。

县城常住人口更是只有两万人不到,全城只有一条主街,入眼皆是萧瑟和破败。

由于今天是工作日,大街上并没有多少人,周卫国就这样赶着马车来到了城东头的中药铺子。

没错,周卫国打算用中药调理身体,而且他打算自己抓药自己调理。

之所以不去县医院找大夫看,一方面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了解,另一方面是西医对于他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好的办法。

更何况县里医生的水平也就那样,也就能处理个小伤小病,稍微复杂一点就得抓瞎。

马车碾过青石板路,车轱辘发出“吱呀”的响声。

不一会儿,便来到了中药铺前。

中药铺的门脸儿还是记忆中的模样,雕花木门上挂着“悬壶济世”的匾额,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,甚至于匾额的一侧已经结上了蛛网。

栓好马后,周卫国大步走进了药铺。

药铺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个患者,只有一个带着老花镜的老者在柜台后用戥子称黄芪,袖口沾着褐色药渍,像朵干透的菊花。

看到周卫国进来,老者当即抬头问道:“同志,看病还是抓药?”

“抓药!”

“啥毛病了,有药方没有?”

“有!”

周卫国说着从衣兜里摸出一张折叠好的纸张,上面是他昨夜默写好的药方。

久病成良医,前世他为了调理身体,工作之余还自学了中医。

在老师们的引荐下周卫国也认识不少杏林高手,在他们的指点下,也算是学有所成。

尤其是在调理身体方面,基本上可以算半个专家了。

老者接过周卫国递过来的药方,仔细看了起来:熟地黄5钱、山茱萸14钱、山药4钱、泽泻3钱、牡丹皮3钱、茯苓3钱、巴戟天3钱、肉苁蓉3钱...

“同志,你这方子不太对啊,药性有些重了!”老中医皱眉道。

“您老说的是肉苁蓉?”

“对,你这个方子应该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是补肾固本的良方,但如果加入肉苁蓉的话,会让药性成倍增加,普通人可承受不住啊!”老中医沉声说道。

听到这话,周卫国就知道这老中医有点水平,当即挽起衣袖,然后说道:“这药方是给我自己调理身体的,您老把个脉就明白了!”

老中医也没多说什么,直接在周卫国的手腕下放了一个脉枕,然后便给他把起了脉。

片刻之后,老中医便皱着眉头说道:“小同志,你这身体看起来很壮实,怎么会亏空的这么严重?”

“不小心误食了掺了兽用催情药的东西...”

后面的话周卫国没有说,他知道老中医应该能明白他的意思。

老中医张了张嘴巴,但没有继续追问下去,而是说道:“确实,你的身体底子不差,这种情况就得下猛药。”

“现在您老可以帮我抓药了吧?”周卫国道。

“一副药3毛钱,你准备抓几副?”

“先来10副吧!”

“行...”

...........

出了药铺,太阳已经爬到半空,气温也逐渐变的刺眼且炎热起来。

周卫国赶着马车,一路向着供销社而来。

原本来县城之前,他是打算先去机械厂把那个悬赏拿了,再来置办聘礼。

但现在知道岛国的那个狗东西已经来了,他反倒是不着急了。

趁着距离中午还有点时间,周卫国决定先去供销社把聘礼置办好,回头在机械厂拿了悬赏直接回村儿。

中药铺和供销社离的并不远,没一会儿,阴山县供销社的木招牌便遥遥在望。

来到供销社大门前,这里停了不少骡马车,也有牛车和驴车。

将大红马栓到石质拴马桩上后,周卫国走进了供销社。

走进供销社,一股混杂着各种商品气味的独特味道扑面而来,就像是混合了樟脑丸和雪花膏的气味。

里面的布局和记忆中一样,左边靠墙是食品区,玻璃柜台里摆满了花花绿绿的糖果纸包着的水果糖,一个个玻璃瓶里装着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花生、瓜子,还有用草纸包着的酥饼,那香味能飘出老远。

右边是日用品区,墙上挂满了暖水瓶、手电筒,货架上排列着肥皂、牙膏、毛巾等物品,柜台下面堆着成箱的火柴、蜡烛。

最里面是布料区,一匹匹色彩鲜艳的布料挂在墙上,有蓝的、红的、碎花的,摸起来滑溜溜的。

最醒目的是墙上的各种标语,上面是“为人民服务”,下面是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。

而在靠近收款台的地方,有一条用毛笔写在白纸上的标语最引人瞩目:“不准打骂顾客”。

字迹虽说有点歪歪扭扭,但却十分有力。

由于县城只有这么一个供销社,所以即便今天是星期三,店里的人依旧不少。

这年头供销社不仅仅担负着商品供应的职责,同时还是政府回收老百姓手里农产品的职责,比如说鸡蛋以及一些山货什么的。

所以,店里的顾客有买有卖,特别的热闹。

左右看了看,周卫国直接走到布料柜台前看了起来

“同志,要啥布?”

售货员倒是挺热情的,看到周卫国后主动询问道。

“红色喜布怎么卖?”

这年头结婚要么穿绿军装,要么穿红色衣服,周卫国打算给沈南意做一身红色的喜服。

既然决定要娶她进门了,自然不能凑合。

“有布票的话3毛5一尺,要是没有布票的话6毛一尺!”售货员回答道。

这年头啥都要票,虽然没票也能买,但价格却要贵上很多,几乎都要翻倍了。

“那种花布呢?”周卫国又指了指货柜最上方的一种粉底白花的花布问道。

虽说这种花布的图案土得掉渣,却是这年月最时兴的“跃进花”。

“3毛一尺,没票的话得5毛!”

周卫国暗自盘算了一下母亲给的那些钱票,然后说道:“红色喜布两丈,花布三丈。”

售货员眼睛一亮,当即量布、剪裁,动作麻利干练。

买完布匹之后,周卫国又来到生活用品区,然后按照路上想好的清单采购了起来:红暖瓶两个,洗脸盆两个,毛巾两块、香皂两块、鸡蛋糕两斤、麦乳精两罐以及一斤红糖...

之所以所有的东西都是两件,寓意成双成对。

至于为什么只买了一斤红糖,那是因为糖票太紧缺了。

城镇居民通常每月有糖票定量,每人每月糖票2两,逢年节可能会增加到半斤。

而像阴山县这种偏远地区,往往难以保证每月都有稳定的定量供应。

尤其是农村,可能一个季度每人配发一、二两糖票。

家里六七口人攒了大半年也就只攒了这一斤的糖票,周卫国也没办法。

要不是考虑到沈家姐妹俩需要红糖补身体的话,他连这一斤红糖都不想买。

这趟大采购下来,母亲给他的30块钱,外加大伯的15、三叔的10块还剩下9块5毛钱。

也就是说,他只花了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,就把结婚用的聘礼全都准备好了。

这要是放在几十年后,谁敢信?

置办完聘礼之后,也快十一点了。

算算时间,那个岛国专家也应该表演完了,自己也是时候过去装/逼打脸,人前显圣了。

想到这里,周卫国便赶着马车直奔县机械厂而来...

...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