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失的枪支更新时间:2025-05-21 18:01:57
释放阅读上一章
消失的枪支

点众小说APP

体验流畅阅读

第7章

被发现

客车驶离了市区,车窗外,稀疏的楼房变成了低矮的砖瓦房。路旁全是收割后积雪覆盖的玉米地,上面不规则地躺着一堆堆干枯的秸秆。国道两旁的村落显得异常安静,只能看到路上偶尔出现几个步履蹒跚的老人。

对于自己的故乡,韩江自然再熟悉不过,只是最近两年很少回去。

自己有记忆以来,母亲一直在县城经营着一家抻面馆,靠着她父辈留下来的独家配方,生意一直不错。

可这也意味着,每天要起早贪黑。

为了节约成本,只雇了一名勤杂工,很多事情都是她一人忙前忙后。

自己毕业工作后,母亲盘下了沈河市一个老乡的店面,把抻面店搬到了沈河,韩江干脆自己贴出去招聘广告,给她找了三个帮手,这才让她有了些休息时间。

他本想母亲总算可以喘口气,可没想到这面馆开业没多久,便凭借独特的味道积累了一批老顾客,依旧是生意火爆。

这两年,他心里也十分矛盾,母亲的面馆得到认可固然是好事,可同时也意味着难得清闲。

松林县和沈河市对自己来说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标记,一路上难免思绪万千,两个小时的路程也接近终点。两地间虽然只有六十公里的路程,可是却像是在两个维度上的世界。松林县和它十年前的样子并没有太大差别,时间在这里像是变慢了一般。是留住了时间,还是落后于时代,也不知哪一种形容才更为恰当。

“师傅,下车!”没到客运站,便陆续地有些人下了车。

韩江赶快回过神来,盯着前面朱小雨的位置,生怕跟丢了她。客车在县城狭窄的主干道上缓慢前行着,韩江看着街上的门店和路过的中学,一切都是那么熟悉。

“终点站了啊。”客车在县城北面的客运站门口停了下来。

客运站门口,一排出租车等在那里。

朱小雨下车后,一路步行穿过街道,走向松江大桥。松林县四面环山,松江穿城而过。县城的商业区和行政部门都在江南岸,北面则几乎没有高楼,和农村并无差别。

松江大桥建成于九十年代,在没有松江大桥的年代,两岸间的交通只能靠船摆渡。

很多老人曾讲过,在没有桥的年月,人们都盼望着寒冬腊月,冰封江面。牛车马车甚至卡车,都可以在冰面上通行,孩子则把江面当做游乐场。

当然,也曾发生过不少人和车坠入冰窟的事故。

如今的松江大桥显得有些破旧。

朱小雨在桥上打了几个电话,由于距离太远,又是在户外,韩江听不见任何声音。只能跟下去,看看她到底要见什么人,这才是最要紧的。

江北的地形不如南面平坦,道路崎岖起伏,路两边除了零星的几家餐馆和商店,其余全是居民自建的房屋,没有什么规划可言。条件好一些的建了二层的小楼,大多数依然是一层的民房。近些年,越来越多的人搬到江南去住,让本就落后的北面更显得丧失了活力。

朱小雨在胡同中左转右转,走向了一座低矮破旧的砖瓦房,一堆煤堆放在院落一旁,门口拴着一条黄狗。朱小雨推开生满铁锈的院门,狗拼命地嚎叫着。

韩江确定她进了那座房子以后,快速地绕到了房屋后面的小路上。想从这房子的后窗上看看里面的情况。

老旧的窗户,无法抵御冬季的寒风,只好用塑料薄膜封在窗户上,道理和温室大棚差不多。韩江贴着房子的后墙,蜷缩在后窗下面,微微抬起头,窥探屋里的情况。可是隔着窗户上的塑料薄膜,像加了一层滤镜,再加上室内外温差过大,窗户上结了一层霜,根本看不清屋内的情况。

还好,不到五点钟,天就黑了下来,屋内亮起了灯光。韩江干脆把窗户外的塑料纸撕开了一个口子,再用手指按在窗户边缘上,把玻璃上的冰霜融化出一道缝隙,这回总算去掉了虚化的滤镜。

屋内的陈设还是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样子,唯一有现代感的就是一台液晶电视,放置在暗红油漆的木质家具上。墙上贴着伟人画像,还有几张小孩子光着屁股、抱着鲤鱼的年画。四周是很久没有粉刷的墙面,以及污迹斑斑的暖气片。

狭小的空地上,摆放着一张桌子,上面的饭菜升腾着热气。桌上除了朱小雨以外,其余都要比她年长很多。朱小雨坐在靠门的位置,微微低着头。半头白发,后背有些佝偻的男人坐在火炕上,其余还有几个中年男女围坐在桌子旁。

屋内的低声对话让人无法分辨,但桌上的每一个人都神情严肃。男人们小口喝着杯中的白酒,几个女人一边吃着饭,一边对着朱小雨说着些什么。朱小雨双手放在桌子下面,一直未动碗筷。韩江试着把耳朵贴近一些,可还是只能听到谈话余音中的“嗡嗡”声。

这时,坐在火炕上的最年长的男人用手指着朱小雨,怒吼一声“你这是不孝!”声音穿透玻璃,这句话韩江听得很清楚。桌上的人沉默了一阵,又开始了讨论。其中有些人一边说着,一边用手比划着。言语激动之处,韩江能够大致判断的是他们在说房子还有钱的问题。

天完全黑了下来,没有了阳光的照射,气温骤降。韩江躲在后面,蜷缩着身体,一直在保持着同一个姿势。加上阵阵寒风,让他的手脚冻得发麻。他向自己手心吹了几口热气,又搓了搓手掌。想着到旁边走走,活动一下腿脚。可没成想一脚踩在了屋檐下的冰面上,身体没站稳,手下意识往前一扶,按在了窗户上,发出了不小的声响。

“谁!”屋内的人都站了起来,向后窗张望。

韩江赶快蹲下来,搞得自己一阵紧张。不过屋内的人也并不在意,恢复了刚才的状态。

这时,韩江感到手机在振动。他远离了窗户,在一旁掏出手机。微信上面海绵宝宝的头像还没有改备注,此人正是朱小雨。韩江上次见她的时候,觉得后续还需要和她沟通,便和她加了微信。两人加了好友之后,还没有发过一条消息。

——外面的人是你吗?

韩江看到朱小雨发来的微信,感觉脸不冷了,直发烫。首先是觉得朱小雨没他以为的那么傻,自己跟踪早就被她发现了!更重要的是他心中暗自感慨了一句“我这警察当得也太失败了!”

他回复了一句——你什么意思?

——今天在客运站戴着墨镜的人是你吧?

韩江心想,她反侦察能力这么强嘛!自己跟在后面一直很小心啊。

其实不然,今天下午在沈河客运站,乘客们陆续上了车。

“师傅,这都到时间了怎么还不发车?”有几个人不耐烦地催促着。

“检票口说,还差一个人,再等等。”

“哈哈哈,你看那个戴墨镜的傻逼!”坐在前排的一个人爆发大笑,跟着坐在后面的人也站起来看热闹。

此时的韩江正因为带着墨镜,脚底打滑,在表演着四足爬行,坐在前面的朱小雨看着这人觉得熟悉。车离开沈河市以后,她又偷偷回头望了几眼,确定这个人就是韩江。怕被认出来的韩江,没想到,正因为这副墨镜,才引起了朱小雨的注意。

其实她也不清楚韩江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在自己后面。到了江北以后,她走在前面,也听见后面有人引起的狗叫声。

进屋以后,朱小雨的位置一直是背靠门,正面后窗。她隐约能看到后窗的一点黑影,但也没有在意。直到韩江不小心拍到了窗户上。

韩江觉得自己很尴尬,不知道怎么回复。这时,朱小雨又发来一条微信:

——明天上午我会去北林墓地,有什么事你当面问。

字號
缩小
18
放大
背景
目录
设置
客户端

第7章

作者名:彭一闻
更新时间:2025-05-21 18:01:57

被发现

客车驶离了市区,车窗外,稀疏的楼房变成了低矮的砖瓦房。路旁全是收割后积雪覆盖的玉米地,上面不规则地躺着一堆堆干枯的秸秆。国道两旁的村落显得异常安静,只能看到路上偶尔出现几个步履蹒跚的老人。

对于自己的故乡,韩江自然再熟悉不过,只是最近两年很少回去。

自己有记忆以来,母亲一直在县城经营着一家抻面馆,靠着她父辈留下来的独家配方,生意一直不错。

可这也意味着,每天要起早贪黑。

为了节约成本,只雇了一名勤杂工,很多事情都是她一人忙前忙后。

自己毕业工作后,母亲盘下了沈河市一个老乡的店面,把抻面店搬到了沈河,韩江干脆自己贴出去招聘广告,给她找了三个帮手,这才让她有了些休息时间。

他本想母亲总算可以喘口气,可没想到这面馆开业没多久,便凭借独特的味道积累了一批老顾客,依旧是生意火爆。

这两年,他心里也十分矛盾,母亲的面馆得到认可固然是好事,可同时也意味着难得清闲。

松林县和沈河市对自己来说都是人生中重要的标记,一路上难免思绪万千,两个小时的路程也接近终点。两地间虽然只有六十公里的路程,可是却像是在两个维度上的世界。松林县和它十年前的样子并没有太大差别,时间在这里像是变慢了一般。是留住了时间,还是落后于时代,也不知哪一种形容才更为恰当。

“师傅,下车!”没到客运站,便陆续地有些人下了车。

韩江赶快回过神来,盯着前面朱小雨的位置,生怕跟丢了她。客车在县城狭窄的主干道上缓慢前行着,韩江看着街上的门店和路过的中学,一切都是那么熟悉。

“终点站了啊。”客车在县城北面的客运站门口停了下来。

客运站门口,一排出租车等在那里。

朱小雨下车后,一路步行穿过街道,走向松江大桥。松林县四面环山,松江穿城而过。县城的商业区和行政部门都在江南岸,北面则几乎没有高楼,和农村并无差别。

松江大桥建成于九十年代,在没有松江大桥的年代,两岸间的交通只能靠船摆渡。

很多老人曾讲过,在没有桥的年月,人们都盼望着寒冬腊月,冰封江面。牛车马车甚至卡车,都可以在冰面上通行,孩子则把江面当做游乐场。

当然,也曾发生过不少人和车坠入冰窟的事故。

如今的松江大桥显得有些破旧。

朱小雨在桥上打了几个电话,由于距离太远,又是在户外,韩江听不见任何声音。只能跟下去,看看她到底要见什么人,这才是最要紧的。

江北的地形不如南面平坦,道路崎岖起伏,路两边除了零星的几家餐馆和商店,其余全是居民自建的房屋,没有什么规划可言。条件好一些的建了二层的小楼,大多数依然是一层的民房。近些年,越来越多的人搬到江南去住,让本就落后的北面更显得丧失了活力。

朱小雨在胡同中左转右转,走向了一座低矮破旧的砖瓦房,一堆煤堆放在院落一旁,门口拴着一条黄狗。朱小雨推开生满铁锈的院门,狗拼命地嚎叫着。

韩江确定她进了那座房子以后,快速地绕到了房屋后面的小路上。想从这房子的后窗上看看里面的情况。

老旧的窗户,无法抵御冬季的寒风,只好用塑料薄膜封在窗户上,道理和温室大棚差不多。韩江贴着房子的后墙,蜷缩在后窗下面,微微抬起头,窥探屋里的情况。可是隔着窗户上的塑料薄膜,像加了一层滤镜,再加上室内外温差过大,窗户上结了一层霜,根本看不清屋内的情况。

还好,不到五点钟,天就黑了下来,屋内亮起了灯光。韩江干脆把窗户外的塑料纸撕开了一个口子,再用手指按在窗户边缘上,把玻璃上的冰霜融化出一道缝隙,这回总算去掉了虚化的滤镜。

屋内的陈设还是停留在九十年代的样子,唯一有现代感的就是一台液晶电视,放置在暗红油漆的木质家具上。墙上贴着伟人画像,还有几张小孩子光着屁股、抱着鲤鱼的年画。四周是很久没有粉刷的墙面,以及污迹斑斑的暖气片。

狭小的空地上,摆放着一张桌子,上面的饭菜升腾着热气。桌上除了朱小雨以外,其余都要比她年长很多。朱小雨坐在靠门的位置,微微低着头。半头白发,后背有些佝偻的男人坐在火炕上,其余还有几个中年男女围坐在桌子旁。

屋内的低声对话让人无法分辨,但桌上的每一个人都神情严肃。男人们小口喝着杯中的白酒,几个女人一边吃着饭,一边对着朱小雨说着些什么。朱小雨双手放在桌子下面,一直未动碗筷。韩江试着把耳朵贴近一些,可还是只能听到谈话余音中的“嗡嗡”声。

这时,坐在火炕上的最年长的男人用手指着朱小雨,怒吼一声“你这是不孝!”声音穿透玻璃,这句话韩江听得很清楚。桌上的人沉默了一阵,又开始了讨论。其中有些人一边说着,一边用手比划着。言语激动之处,韩江能够大致判断的是他们在说房子还有钱的问题。

天完全黑了下来,没有了阳光的照射,气温骤降。韩江躲在后面,蜷缩着身体,一直在保持着同一个姿势。加上阵阵寒风,让他的手脚冻得发麻。他向自己手心吹了几口热气,又搓了搓手掌。想着到旁边走走,活动一下腿脚。可没成想一脚踩在了屋檐下的冰面上,身体没站稳,手下意识往前一扶,按在了窗户上,发出了不小的声响。

“谁!”屋内的人都站了起来,向后窗张望。

韩江赶快蹲下来,搞得自己一阵紧张。不过屋内的人也并不在意,恢复了刚才的状态。

这时,韩江感到手机在振动。他远离了窗户,在一旁掏出手机。微信上面海绵宝宝的头像还没有改备注,此人正是朱小雨。韩江上次见她的时候,觉得后续还需要和她沟通,便和她加了微信。两人加了好友之后,还没有发过一条消息。

——外面的人是你吗?

韩江看到朱小雨发来的微信,感觉脸不冷了,直发烫。首先是觉得朱小雨没他以为的那么傻,自己跟踪早就被她发现了!更重要的是他心中暗自感慨了一句“我这警察当得也太失败了!”

他回复了一句——你什么意思?

——今天在客运站戴着墨镜的人是你吧?

韩江心想,她反侦察能力这么强嘛!自己跟在后面一直很小心啊。

其实不然,今天下午在沈河客运站,乘客们陆续上了车。

“师傅,这都到时间了怎么还不发车?”有几个人不耐烦地催促着。

“检票口说,还差一个人,再等等。”

“哈哈哈,你看那个戴墨镜的傻逼!”坐在前排的一个人爆发大笑,跟着坐在后面的人也站起来看热闹。

此时的韩江正因为带着墨镜,脚底打滑,在表演着四足爬行,坐在前面的朱小雨看着这人觉得熟悉。车离开沈河市以后,她又偷偷回头望了几眼,确定这个人就是韩江。怕被认出来的韩江,没想到,正因为这副墨镜,才引起了朱小雨的注意。

其实她也不清楚韩江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在自己后面。到了江北以后,她走在前面,也听见后面有人引起的狗叫声。

进屋以后,朱小雨的位置一直是背靠门,正面后窗。她隐约能看到后窗的一点黑影,但也没有在意。直到韩江不小心拍到了窗户上。

韩江觉得自己很尴尬,不知道怎么回复。这时,朱小雨又发来一条微信:

——明天上午我会去北林墓地,有什么事你当面问。